旧版本

WORLDWIDE

STRATEGIC SOLUTIONS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没有失能的人群只有失能的科技
来源:ballbet贝博在线 作者:BB贝博ballbet网页登录时间:2024-07-27 01:13:58 浏览:18

  “为截肢者重建上肢功能”是很多假肢研发机构的奋斗目标。假肢手和仿生手的应用,不仅能使上肢残疾人的生活更便利,还能让他们感觉更有尊严。(图 CFP)

  “把感应手环套在手腕上,手机APP连上蓝牙,选择‘学习模式’,在提示下做出‘比赞’‘轻捏’‘握拳’等相应手势、重复几次就可以了。” 2023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首日展会上,上海科生假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最新款仿生手的“动作学习”功能,几次动作的“输入”后,仿生手便可根据上臂“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隔壁展厅,参观者正在体验“眼控”的神奇黑科技,只要动动眼睛,将视线在屏幕上停留数秒,就能画下一副杰克逊·波洛克风格的画,留住美好一刻。科学技术是有温度的, 将“暖科技”应用于辅具设计能让失能者和残疾人的生活更加便利,能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有爱的力量。

  2023年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上展出了多项高科技辅具,满足各类失能人群的需求,有导航和实时视频、文字转译功能的智能眼镜被争相试用。(图 中国残联)

  人手是一个复杂又高级的运动部位,除对外形、重量、噪声、能耗等有着苛刻要求之外,更要能够满足肢残者日常各种条件下的使用需求,这是仿生手研发最大的难度所在。因此,到20世纪60年代,全球有关肌电控制假肢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而在我国,相关研究几乎为零。彼时,科生的创始人罗永昭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成为一名生物电子学专业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他在杂志上获知国外正在研究开发由残肢肌肉产生的生物电来控制的假肢,“我觉得中国也应该研究开发这种先进的假肢,能给残疾人的生活带来切实便利。”深入收集文献资料后,罗永昭将肌电控制假肢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生课题,并在导师及学校的支持下,于1966年组建了假肢课题组。

  当时的课题组连一张完整的肌电控制假肢图纸都没有看过,更没有样品可以借鉴,完全是“白手起家”。而研制假肢需要综合性的技术支撑,它是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精密机械、生物力学、医学、材料学等多门工程学科及医学技术的融合,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仅是解决干扰性、研究微型电机和改进电路就足以让团队摸索许久。1970年,罗永昭团队与上海假肢厂协作,制造出中国第一只肌电控制假手,一名前臂截肢者成功试用,在1970年至1975年间小批量生产,低于成本价格为肢残人安装,我国第一代实用的肌电控制假手就此诞生。2011年,科生研制首个通过国家标准检测的国产智能仿生手,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成功研制每个手指均可独立活动的智能仿生手产品,到现在推出1~9自由度智能型肌电控制假肢系列,实现从掌根部至肩胛各部位的智能残肢安装,罗永昭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如今已是鬓角微霜的八旬教授,他主持研发的具有主动屈腕功能的仿生手产品和有反馈信号及多关节协同动作的智能假臂产品在国际范围内都是首创,为上肢残疾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从假手到仿生手,不仅是功能变强,也是美观与使用感受的进步与提升,现在的仿生手可以通过传感器和软件学习功能,预判手部指令,更加贴近真实的手部动作——传感器手环被直接安装在仿生手与残肢的链接腔内,更加隐形美观。

  因为意外失去左手的张先生是科生仿生手的忠实使用者,他像数码爱好者一样对产品的每一次升级都积极体验,从把假手当作一个假装自己与常人无异的摆设,对功能性的要求并不高,到深度使用仿生手,让其完全贴合自己的使用习惯、仿佛是自己长出来的一般,他既惊叹于科技发展之快,也感慨于将科技应用于辅具对残疾人群体深切的影响:“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高科技这几个字听起来冷冰冰的,可能我们看到了很多个高级的硬件,或者无数个看不到但听起来很厉害的软件,但我们始终不能完全理解。当科技成为产品走进我的生活,改变我的生活,它带来了很多温暖和便利,而我们需要的就是科技温暖的这一面,它能够实现资源、信息的平衡,能够实现一种普惠,科生的仿生手就是这样一种可能性。”对于产品的更新迭代,罗永昭始终很有信心:“自创立之始,科生假肢便以‘为截肢者重建上肢功能’为奋斗目标。科技应该为人类服务,再高精尖的技术,如果不能落到实处解决人们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那就是没用的技术。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快,各个领域的先进成果都可能被我们用来改进辅具产品,比如之前我们无法生产的精细零件,现在可以用3D打印来实现。我们坚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生产高性价比的辅具。”

  儿童期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期,也是残疾康复的最佳时期,适配辅具为孩子带来康复的希望,也为他们融入社会奠定基础。(摄影 冯欢)

  事实上,孤独症、脑瘫、唐氏综合征、智力障碍、失语症、ALS渐冻症、雷特综合征等病症的人群始终受困于身体障碍造成的沟通障碍,“听到Tobii Dynavox”则用眼控技术和沟通软件为这些“失语”人群提供声音,给他们力量表达自己。眼动仪是一种测量眼睛位置和运动的装置,能够分析眼动追踪数据并提供视觉注意力分配和转移的信息,包括他们的注视、扫视和扫视路径。眼睛注视的位置表明一个人注意力的焦点,而注视的持续时间表明一个人的认知困难程度;扫视是一种快速而突然的眼球运动,它将注视的焦点分开,表明眼睛从一个感兴趣的点转移到另一个感兴趣点时焦点移动的方向。

  “听到”作为全球沟通辅具方面的专业企业就是基于这种技术将“注视”和“扫视”可视化,帮助患者完成沟通。“听到”眼控一体机是眼控沟通设备,也是一台可以完全用眼睛操作的电脑,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需求,帮助用户实现操作电脑,自由表达,并配合专为眼控所设计的AAC(辅助与代替沟通)沟通软件。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听到”与“搜狗”共同开发适合中国人打字习惯的眼控键盘,帮助更多国内的沟通障碍人群自由表达。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因为渐冻症失去说话的能力,最后只能通过眼动仪来帮助表达,眼动仪也因此为人们所熟知。

  除了高科技仪器,“听到”也提供低科技AAC——环保材质的沟通册和手环等,通常包含有实物照片或抽象图形、符号,亦可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水平和日常生活来设计定制。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成长,近几年,“听到”在逐步完善国内的辅助沟通产业服务链,不定期组织线上或者线下课程来帮助患儿和家长提高沟通能力——课程中,家长们不仅对孩子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改变了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从担心孩子什么都不懂,到惊喜地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每个家庭都收获了更多技巧和方法,支持孩子更好地表达。有些孩子表达时很可能不够清楚、准确,家长为避免麻烦会干脆放弃倾听这些声音,或者提前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以至于剥夺了他们自主选择的能力,例如在参加线下课程之前,眼控仪使用者迪豆妈妈知道小迪豆爱喝牛奶,到了点心时间,就把“牛奶”的字样提前准备好,让他 “控”给家长看,但这在无形间剥夺了他选择的机会,恰当的做法应该是教会迪豆自己在眼控仪上挑选出“牛奶”。“听到”设立线下课程的意义就在于,教会使用者完全地使用眼控仪,让辅具真正地成为“辅具”,而不是依赖于它,失去成长的自主性。

  没有失能的人群,只有失能的科技。科技的价值在于使用,使用者越多,需求越多,开发出来的技术越贴近需求,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从而得到越多的需求,这是一个正循环。智能辅具的发展只有进入了这个正循环,才会加速向前发展,而这样的正循环,需要越来越多先进、创新且把残疾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企业和研究人员来支持。智能辅具的落地将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也是相关科技发展的黄金机遇。能够给人温暖的不只是科技,也在于因为关怀少数群体而创造科技的人,正如歌德所说: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条条界线,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