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本

WORLDWIDE

STRATEGIC SOLUTIONS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威宁花山节:苗家人的幸福时光
来源:ballbet贝博在线 作者:BB贝博ballbet网页登录时间:2024-07-27 07:03:57 浏览:20

  “九十九座山上九十九首歌,九十九个姑娘小伙最洒脱。九十九座山上九十九块田,九十九个美丽村庄不等闲。”农历五月初五花山节,在威宁兔街镇乐园村花场梁子,一首首原生态的山歌飘过高高的山梁,赢得围观群众一阵阵喝彩。

  花山节这天,57岁的朱筠起了个大早,她穿上漂亮的苗族盛装,和大家一起准备赶往花场梁子参加今年的原生态歌唱比赛。

  据朱筠介绍,花山节是贵州省威宁县西南大花苗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时间一般在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苗族称为“那体劳”(苗语音译,意为赶花场)。兔街花场梁子赶花山的历史悠久,相传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赶花场的人很多,经常有数万人围观,整个花场站满了汉、彝、回、苗等各民族观众,长长的队伍甚至有两三公里远,花场梁子成了欢乐的海洋。

  花场上,“拉歌”是苗族青年谈恋爱找对象的一种特别方式。一首首苗族山歌打动心仪对象的心,让原本陌生的青年男女从相识到相知相恋。

  朱筠说:“从记事起,每年花山节这天,她都和闺蜜们一起去花场梁子‘拉歌’。”这些年采用“拉歌”谈恋爱的逐渐少了,但歌唱幸福生活的歌曲越来越多。这不,朱筠还和大家一起成立了铭记苗族花山歌舞团,赶花场的日子就是歌舞团展现歌喉的幸福时刻。

  “早上我穿上花衣裳,今天是苗族的好日子。相聚在高山看花山,千年万年永不变。”朱筠一边回忆一边温习她们今天要表演的原生态歌曲。

  朱筠介绍,苗族先民最先生息于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苗族先民中的一支大约五代时期迁徙到乌撒地(今威宁县境内,苗语音译为“梢诺”),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大街、兔街、石门和龙街等乡镇。

  芦笙是苗族独有的乐器,运用到各种场合中。传统舞蹈有酒礼舞、芦笙舞、打仗舞等,酒礼舞是最常见的苗族舞蹈,酒礼是苗族习以为常的风俗。在花山节、婚礼和迎接宾客的重要场合等都会跳,常常配以苗家“拦门酒”,用来表达苗族人的热情好客。

  花山节这一天,苗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年轻小伙背上芦笙,姑娘背上许多花衣服,互相邀约,结伴出行,聚集在百花争艳、青草遍地的山上,载歌载舞,欢庆佳节。同时,花山节也会举行射弩、斗羊、穿针引线、绩麻等比赛,呈现一幅幅比勤劳、比智慧、比美丽的壮丽画卷。

  兔街镇苗族服饰别具一格,为人所熟知的“花衣服”是苗族同胞在喜庆节日所着的盛装。35岁的韩普祎说,从小在耳濡目染下就会做花衣服。以前制作苗族服饰要经过绩麻、绕线、回线、牵线、织布、蜡染等工序,非常复杂。现在一般用白布为底,不再用麻布制作。但一套花衣服,一个人需要历经三四个月的时间纯手工制作完成,市场上一件花衣服可卖到1500元。

  据朱筠介绍,花衣服颜色以青、白、红为主,由披肩、吊旗、内衬、腰带组成。这些图案一般分为虎掌花、孔雀花和蕨草花,分别代表远古时期三个苗族部落首领的战袍。披肩整体的图案代表苗族故居平原宽广、田园连片的美好山河。背后的吊旗,表示军旗,又表示盾牌。女性下着裙子,裙子样式种类不同,多以苗族传统手工艺——蜡染制成;男性则是一体到位,下装即花衣服白麻布内衬,前面是分开的两块及小腿以下的无领无扣对襟衣样式,后面则是连缀在一起的。

  一件小小的衣服,不仅向后人诉说着苗族历史,同时也寄托着苗族同胞的美好愿望。现在的服饰在苗族妇女手中依旧保持传统的蜡染、针线挑织、刺绣等制作工艺,同时又在继承中创新,增添花样、改进款式。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已经实现通过微信朋友圈、快手等网上销售纯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

  “我们兔街镇有1万亩杜鹃花、2万亩油茶花,世居着汉族、彝族、苗族等4万余名群众,有擀毡工艺、苗族花山节、苗族芦笙舞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兔街雨科酒历史悠久,年产值达2000万元。我们将以举办花山节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兔街镇穆春林说。